【课程介绍】
宋代点茶道酝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中叶。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明代后期。点茶道是继煎茶道之后所形成的又一茶道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对高丽茶礼和日本抹茶道影响甚大。
点茶
宋代蔡襄《茶录》载: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可见相较于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更“不重技艺重意境”。
“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
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严格说来,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况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惟其如此,方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此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即谓此。
茶之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茶人以此较胜负,胜者如将士凯旋,败者如降将垂首。点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只是不用饼茶,而直接用备好的茶叶碾末。现今日本末茶法类似宋元的点茶法,不过茶筅搅打无力,并不出沫饽,不过绿钱浮水而已。
“点茶”茗事术语出现于宋代。本义是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
“点 茶”第二义指“客辞敬汤”之习俗礼仪。宋袁文《瓮牖闲评》谓:“古人客来点茶,茶罢点汤,此常礼也”。宋佚名《南窗纪谈》则说:“客至则设汤,不知起于何 时,然上至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盖客坐既久,恐其语多伤气故其欲云,则饮之以汤。”又见宋朱或《萍洲可谈》:“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 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点茶”、“点汤”第三义则作“逐客”解。“旧时主客会晤,有端茶送客之习惯,客濒行时,主人要端茶敬客,以为礼节。其有恶客不愿与之交谈者,主人亦往往端茶示意,以速其行。”
【课程内容】

【上课时间】
学期为七天;
【授课老师】
秀秀老师
【收费标准】
3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