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古琴篇,二宝同学开始学习古琴按音了,普及琴棋书画,传承雅士茶道。
为何要呼吁未来的孩子多花时间在琴棋书画上呢?马云说:“音乐让孩子能够产生智慧的源泉,下棋让孩子懂得格局布局和舍得,书和写字让孩子懂得执着和坚持,画才会有想象力。未来孩子必备的生存条件是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好奇心,如果丧失了这三样,那人类一定会输给机器。因为我们最怕的不是机器学人,我们最怕的是我们的教育让人都开始学机器。到那时候,这个世界才真正危险。”

在中国古代,就有“琴棋书画、才子佳人”的说法。千百年来,琴棋书画“四艺”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

所谓“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所以让孩子多花点时间,在琴棋书画上面,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一种对于孩子未来的把握,对孩子的发展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心理学家做过研究,学习琴棋书画等艺术方面,对孩子的专注力和记忆力都有好处。另外,学习乐器或是绘画、书法的孩子一般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也高于常人,更容易在某些领域获得成就。未来全智能的社会里,只学习知识根本无法应对发展的浪潮,只有学习艺术文化,培养艺术细胞和智慧,才能超越机器获得质的发展。

李开复也曾说过,未来什么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独艺术和娱乐不可能被替代。会琴棋书画等等艺术才能的孩子,感情丰富,内心丰盈。他们在平常的生活里,也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寒假围棋培训,普及琴棋书画,传承雅士茶道,严格训练,围棋童子功。
皓月当空,他们能想到的,大约不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茶香满室,一杯在手,他们也会说一声“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随家人山中游玩,也会用稚嫩的声音吟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的人生,分外地“诗情画意”不是?

吴冠中曾说,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琴棋书画,正是教人审美的不二良方。“审美”二字,说着容易,却几乎是一切艺术产生的源头。拿和琴棋书画密不可分的茶道艺术来讲,自中国传入日本后,演化出“和敬清寂”的路子,晋升为一门生命美学,试图在庸碌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淬炼出精纯完美: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实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得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一个熟习琴棋书画的孩子一定懂得审美。从他们接触琴棋书画的时候开始,他的人生已经被艺术改变:安静,包容,柔和,善良……世间的美好被充分地感知到,他所体现出来的一言一行,无疑也是优雅的,独具魅力的--人世间说到底,是有情天地,一个有着丰富艺术气息和内心情感的孩子,对生命的体验感,才会更加地真切和精彩。

作为书香门第的家庭父母,自然是比谁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也比谁都更重视艺术教育。
中国式父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他们本身对于琴棋书画不懈地的追求,足以让孩子在和父母相处的时间里,凭借长年累月浸润其中的“潜移默化”

--弹一百首古琴曲如《广陵散》、《潇湘水云》、《流水》、《梅花三弄》等;

熟读《玄玄棋经》、《棋经十三篇》,做一百个围棋死活题如《昭君陷虏势、六国归秦势、六道士逢厄势等;临摹一百遍宋徽宗瘦金体《楷书千字文》字帖;赏一百幅古画如《听琴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等等;就收获到“润物细无声”的喜人效果。孩子们也开始听琴,弹琴

--小二宝已初学至按音部分,泛音的《梅花三弄》已经弹得似模似样;

也开始下棋,小二宝已渐近业余一段的程度;拈笔写字同吃茶一样,更是小朋友的日常功课。

在不断地认识和接触琴棋书画的过程中,孩子独立思考、感知世界,自我交流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即有提升,审美情趣的升华更是不在话下。

因此,多花点时间在琴棋书画上面的孩子,一定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和更可期待的人生。诸君以为如何?
茶人秀秀:普及琴棋书画,传承雅士茶道
茶人秀秀: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