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
可见茶这样东西,作为天涵地育的一样灵物,从来是与“待客、论文”诸般雅事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品茶时正对着“鹅黄柳”,其境幽;细烹时,其味又“香胜酒”,殊为难得。
自终南山下来的南山夫妇、乔俊杰老师,于秀秀书院听琴,品茗,围棋,体验长安雅士生活。有认识的打个招呼吧。
苏东坡曾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
佳人常有芳名,佳茗又何尝不是呢?

茶艺培训:秀秀老师传授书院诸学子煎茶礼法: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今日秀秀老师为诸位分享茶的诸多“芳名”。
《载敬堂集》载:“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槚、蔎、茗、荈。《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为茶之通称。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
茶已泡好,你还在路上。赏终南雨景,品蒙顶甘露。不是在长安城,就是在终南山。
茶艺培训:秀秀老师与书院诸学子于“仙茶故乡”蒙顶山中采茶:春衫逐翠芽,散入青林下。阴崖喜先至,新苗渐盈把。
此论当出于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茶经》一之源曾云:“…….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其中“槚”、“蔎”、“茗”、“荈”皆为茶之异名也。
“云腴”
宋代黄庭坚对于茶的美称:《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云华”。晚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曾云:“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碧霞”
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不夜侯”
西晋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余甘氏”
宋·李郛《纬文琐语》:“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
“苦口师”
茶之入口,苦而后甘,亦如人生。可引导人领略其中妙处者,自然可称“师”了。
“仙芽”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五夷。”
“玉爪”
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欧阳修称赞双井茶曰:“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其中“凤爪”之名,亦类此。

“鸟嘴”
唐郑谷《峡中尝茶》:“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鸡苏佛”
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茶,亦是“香叶,嫩芽”,因此喻茶为“鸡苏佛”。
“雀舌”
因茶叶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

“瑞草魁”
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茶之佳美可见一斑。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
长安雅士薛佩生和南山先生在终南山涝峪口品茶,抚琴,对弈,欢迎
长安雅士薛佩生和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郭建军会长吟诗唱赋,品茗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