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反映了华夏传人的安详寂静、洒脱自在的思想内涵。
雅士生活:秀秀老师与雅女莉莉山中抚琴
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足证三千多年前,琴已流行。后因文人中弹琴之风极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

孔子于提倡琴乐之初即有言曰“君子乐不去身”,“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乐合一,共同呈现平和敦厚之风范。此时,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闻听得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则差可见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气象皆蕴涵其中,人人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

雅士生活:长安雅士薛山长松下弹琴
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琴动人心,尽多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等几大家各各争鸣,百花齐放。各家学说各有差异,但其思想不乏共通之处:自心洒脱,世道安详。此内心之声的表达,正是琴之长处。琴融汇百家神髓,尽展人心深处的恬静安详潇洒自在之声。从此种意义来讲,琴是中国文化的卓越代表。
儒家的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乐上则为对雅乐、德音的推崇和对俗乐、淫声、溺音的贬斥。雅乐的特色正在于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俗和导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的、平静的,与所谓繁手淫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的俗乐相反,故日“大乐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约制介入音乐的审美标准,所以对音乐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对极端与“穷其变”。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
雅士生活:秀秀老师与著名作家程海老师
儒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琴文化是两家皆崇的文化。乐是儒学必修的重要内容,而琴更是儒者的最爱,而道者更是喜爱琴那清静洒脱的韵味,从中领悟空灵大智。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往往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琴的喜爱当然不在话下。他们往往借琴以完美自我的人格,修养身心,体悟大道。琴与剑,成为了文人的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备。琴棋书画,则是才子佳人们才能的标帜。琴文化与中国文人、中国思想文化之间联系十分紧密。

雅士生活:秀秀老师、薛山长、程海老师等于书院清谈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与诗歌密不可分;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难怪世界为之惊叹。“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
古代文士常以随身之物,琴心剑胆也。琴心,抚琴怡心;剑胆,倚剑仗胆。喻刚柔相济,儒雅任侠。南朝梁元帝《法宝联璧序》:“箴与琴剑,铭自盘盂。”元代吴莱《寄董与几》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换言之,真正读书人的一个必要的判断标准,即是要有琴心剑胆。剑胆或出自天生,琴心却必定是要修炼方可有成。
由是不妨下此定义,读书人修身之道,最应自修习古琴开始。
雅士生活:长水退士与程海老师于书院
古琴培训哪家好?秀秀书院教得巧。
书院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和国学文化研习,并积极探索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之道,以终南山数千年积淀的儒、释、道、武、医、艺等国学精华为学养根基,全新打造“中国式雅士生活”。秉着继承和弘扬国粹的治学理念,携手琴香茶书法界名师大家,为都市的人们开辟一块颐养身心的世外净土。
书院开设有:(1)雅士古琴培训班(2)雅士香道培训班(3)雅士茶道培训班(4)瘦金体书法培训班 随到随学。

雅士生活:书院薛山长与秀秀老师“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秀秀书院宗旨:
茶道:和敬清寂
香道:清静和寂
琴道:清和淡雅
书道:和敬勤真
古琴培训内容:
1、琴学入门:从零基础开始修习指法、乐理;
2、琴曲学习:《长相思》、《鹤冲霄》、《秋风词》、《凤求凰》、《酒狂》、《阳关三叠》、《平沙落雁》、《鸥鹭忘机》、《普庵咒》、《关山月》、《长门怨》、《忆故人》、《山水情》、《流水》、《梅花三弄》、《欸乃》、《幽兰》、《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有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静候诸雅士留言、咨询、报名。
秀秀老师:书香之家,雅士生活
长安雅士薛佩生和八水先生拜访青华宫黄世真道长,虚心探讨琴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