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茶,顾名思义,即是在书院里进行的茶道,由此而形成的文化风气,即是书院茶风。
书院茶,必定是儒雅的。茶能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诗画琴棋消永日,倚栏看剑剑如虹,豪情难自谴,高唱大江东。茶当酒,书沁人,清和淡雅是琴音,一缕篆香细孤云。其境清静,其味雅淡,其乐亦无穷矣。

纵观历史,中国的书院于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全国著名的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大都盛行茶道。书院茶文化由此兴起,在宋代茶文化中独树一帜,颇受关注。
宋
时因为理学盛行,书院茶文化因此得以与理学挂勾。理学在一定方面对于以茶论道之清尚,以茶喻理之要旨皆有影响。实则,中国书院茶文化,乃是融汇了儒、佛、
道三家精要而成,从而形成了其博大精深温厚朴实的文化内涵。然而儒学思想始终是其主体,历来引领中国茶文化潮流的,也主要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人雅士。

中国的书院茶文化,“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茶道,即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无形无质,唯有以一颗诗心去体贴感悟,方能洞悉。
日本亦有书院茶--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庄重的茶会,一扫斗茶之杂乱、拜物风气。渐追求典雅、沉静的艺术风格,为日本茶道奠下基础。
当然,追根溯源,日本历代饮茶,无论贵族茶,寺院茶,抑或是斗茶,皆不脱中国唐风饼茶煮饮法及宋代抹茶点饮法之影响。
茶之初生,不在英国,不在西洋诸国,且不在日本,而在中国。可见,中国古代不独精神文明举世闻名,即物质生活亦擅优长,所谓“大国文明”,其在斯乎?
近年来,随着传统国学文化的复兴,愈来愈多的“精神贵族”对于“吃茶去”此事愈发看重,去书院吃一盏“琴棋书画”茶因此成为一种风尚。拿秀秀书院来讲,茶事文化亦因此颇为兴盛。长安雅士薛山长遂时常携了诸雅士,进终南,入宝山,寻隐,访道,问禅,弹琴,对弈…..掬润弄明月,长啸倚青松。问竹篱、茅舍景如何,自有山中幽态度,更知茶里真滋味。
书院茶风,大约正在这外间这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一石一泉一松一月的浸润,内间一琴一棋一书一画的滋养而与众不同。

《徐文长秘集》中饮茶十三宜曾云:“茶宜精舍,云林,竹炉,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泉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正谓此种。
明朝冯可宾亦云:“饮茶之所宜者,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咏,五挥瀚,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
无论“幽人雅士”,还是能“吟咏挥瀚”者,无疑地皆是能精擅“琴棋书画”者不是?
如此,若要重振清雅不流于俗的“书院茶风”,其法无他,唯在精研“琴棋书画”四艺耳。
身处书院“全是幽人,一种修洁”之地,日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茶中滋味,自然可令“神思朗,肌骨清,昏寐涤,道法通。”
此时长安雅士指下生风,正殷勤望“谁人知闻《广陵散》”,秀秀老师则欲“一盏清茗酬知音”,俟诸雅士于竹露清响,草木芳华之间。
精研琴棋书画,重振书院茶风,领军人物,舍汝其谁?
长安雅士薛佩生冬至诗会,弹奏一曲《广陵散》。
长安雅士浅论围棋修炼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