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贤史学,古今罕匹”。近代陈寅恪先生对于宋时文化的推崇竟至如此,是否有言过其实之患?
史尧弼在《策问》中有云:“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陆游在《吕居仁集序》中也认为:“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
时人之说,实可信乎?
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方孝孺则称:“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清蒋士铨谓:“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可见宋文化作为华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高峰是众所公认的。
宋徽宗所创“瘦金书”,可称是宋代(书法)文化的一个标杆,空前绝后,自成一家。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推崇其曰:“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书画名家赵孟頫则评价云:“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瘦金书”与宋徽宗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法契合,细瘦如筋的长笔画,在首尾处加重提按顿挫,再取黄庭坚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的结构之法,颇有瘦劲奇崛之妙。他作为兼有书法和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将书法与绘画做了极重要的融汇,开创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书画新局面,并影响后世而绵延于今。
可见修习瘦金体,看似是简单的书法之学,其实更代表一种审美,一种眼光,一种高出俗世的选择。
瘦金体特点: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联笔字如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宋徽宗代表作品有:《楷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秾芳诗帖》、《草书团扇》、《牡丹诗册》等。
秀秀书院瘦金体课程内容:楷书、行书、草书
从瘦金体基本笔画的训练到临习古帖,逐步完成。使诸学人认识瘦金体,并从实际练习过程中深度体验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以及内在蕴藏的能量。


名师介绍:
薛佩生,字易简,号长安雅士。广陵派琴人,潜心古琴、书法艺术研习数年,以性格的幽默平易近人及因人而异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爱戴。兼修书画,国学,《诗经》吟诵等,尤其一笔瘦金书因笔耕不辍,遂至下笔如行云流水,非苦心孤诣者不能如此。

细细追溯,薛山长十二年来对于宋徽宗万琴堂之羡,书画作品之临,其实是对宋时精致典雅的士大夫文化、雅文化的一种向往和追摹。书院雅士生活日常里,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哪一项不是追求极致的美,极致的雅呢?
点茶是宋代的主要饮茶方式。如今风靡日本的抹茶之法,亦堪称其遗风雅韵。
其实宋代茶文化,正是其时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之文化。
茶文化是在宋代时臻至艺术境界。宋时亦盛行斗茶之风。蔡襄《茶录》中介绍建安斗茶,特别推重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宋人饮茶器具,以兔毫盏、天目碗为代表。民间根据兔毫盏色泽的微妙不同又分称“金兔毫”、“银兔毫”。宋代茶盏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宋朝的诗歌里时常渗透着茶文化。“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阅此诗句,悠闲品味如在目前也乎?
宋徽宗另有《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雅士茶道之“雅”,大半大约正取法于瘦金书“天骨遒美,逸趣蔼然”之风骨,兼得宋代茶文化“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之细致罢?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则有“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之语。嵇康《琴赋》当中云:“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朱慧鹏《听琴经》云:“凡琴或应指入弦而曲,或吟咏随之而歌,无不寄情抒怀,明志托思。故而日月经久,动荡湮郁,消融积闷,调息导气,养静平心,理性至真矣。”
对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的滋养、修真、托志,没有任何一项乐音可同古琴相比。具体至琴曲来讲,《广陵散》又是其中绕不过去的“珠穆朗玛峰”。
《广陵散》此曲,整篇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无怪乎魏晋风骨最鲜明的代言人嵇康与此曲之渊源匪浅。
《琴史》: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有冠偏之才,韬世之量。导生以存道,居正以待时,而卒不见容於衰世,古今所悼愍者也。博综技艺,特妙丝竹;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尝著琴赋,......於琴德备矣,尝为中散大夫。时晋将篡魏,叔夜不乐仕近,钟会以康负德望,劝司马诛之。康临刑,顾日景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时年四十。或云,康游於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久,忽有客诣之,自云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亦不言姓字,此说已怪,不足据也。知叔夜之意者,惟唐之李勉乎。
诸琴家如今谈及《广陵散》,都以为自成高格,凡曲难及。何也?一来自是因魏晋名士清峻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所以为后世景仰。二来想也因《广陵散》曲本身“调用黄钟慢二,仍借林钟宫音,调亦神奇,意亦深远,音取宏厚,指取古劲。弹宜和缓,拨刺尤宜平静,抑扬顿挫,起伏虚灵,细心静作,自有神奇之韵,非泛曲与其比例也。至於用调,实法古而非立异也。”
所以嵇康其人,广陵之曲,历代总未免“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之殤:
金时段克己有句曰:“酾酒槌牛诧里豪。临流觞咏赋时髦。纷纷世态浮云变,草草生涯断梗漂。愁不寐,夜难朝。广陵散曲屈平骚。从今有耳都休听,且复高歌饮楚。”
宋时陆游又云:“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黄庭坚:“鹏飞鲲化未即逍遥游,龙章凤姿终作广陵散。”
范仲淹:神人和畅舜无为。为予试弹广陵散,鬼物悲哀晋方乱。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兴亡哀乐不我遁,坐中可见天下心。感公遗我正始音,何以报之千黄金。”
文天祥:“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
壮哉斯曲,风神何如,彪炳史册;勇武何如,驰誉寰宇。

于书院诸雅士学人而言,选择书院,选择雅士茶道之修习,大约正因这一盏雅士茶初识不觉其不同,深玩则大有意味。
这“大有意味”处正在师者之“胸有丘壑”。
“丘壑”者何也?书则瘦金书,琴则《广陵散》。
极致的审美,极致的眼光,极致的修行,缺一不可。

如此,则书院诸学子,何愁人人不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精神“贵族”,知识“精英”?
愿更多有志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光大中华文明的学人踏足秀秀书院,一起临瘦金之书,弹广陵之曲,并以此为媒,尽享长安雅士生活之美。
名师简介:
秀秀老师
陕西省茶叶协会副秘书长
终南大学堂传统文化导师
雅士茶道创立者
一位以国学经典、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为伴的茶道导师
秀秀书院茶道、香道、花道老师
丝绸之路青少年传统文化国际艺术交流大赛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