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脱脱: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书史会要》: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

于慎行:宋徽宗时,立书、画、算学,当时留心艺文,厚昭忮巧,故缥缃翰墨至今珍之,亦一时之盛也。
据评可知,宋徽宗为人君之所短,为艺术之所长一般地叫人叹惋:“千秋巨匠,一代昏君”。

瘦金书,宋徽宗赵佶所创,亦称瘦金体或瘦筋书,亦有雅称鹤体的。
瘦金书意在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
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

徽宗楷书初学黄庭坚,后学褚遂良和薛曜、薛稷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之长出以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
瘦金书的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今日的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仅凭这一方面的成就,赵佶足可列于历史上书家之林。
此种字体的完成,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修习之时甚为不易。后代习瘦金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书题写明昌内府中从宋廷抢劫而来的书画名迹,笔势纤弱,形质俱差。
诸爱好者若欲学此书时,长安雅士建议自瘦金正楷体《楷书千字文》起始。

此等书体脱胎于传统字体,综合众人笔意,兼得各家之长,加以宋徽宗独特的工笔画勾线笔法,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创而成,其特点是:笔画瘦硬,棱角分明,长横长竖,收笔带点,撇如剑匕,捺似切刀,折如竹节,钩似弯月,结构严谨,一丝不苟,体势倚侧,左低右高,左紧右松,内紧外松,上紧下松,合围之笔,用内厌法……
可称是行楷行草大楷大草的基础,若从此起始修习,则易得瘦金体之细微处与精髓处,循序渐进,殊为明智。
前人曾对瘦金正楷体风格概括如下:
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似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
寥寥几句,流传广泛,深入人心,几乎成为瘦金体临习者耳熟能详的口诀。
在此基础上,若能“改瘦硬为肥劲,改长横为短横,改短横为平点,改顿笔为钩笔,改鹤腿为兰尾,改藏头竖为尖头竖,改带勾竖为回锋竖,改剑、匕为兰竹,改凤头撇为曲头撇,改内敛为开阔,改内厌为外拓,改转折为暗过、顿挫为圆转、改切刀为柳叶、改斜捺为反捺、改横折钩为横钩、改意连为实连、改楷法为行草、改内紧外松为上紧下松、改圆满为硕长、改程式为多变…..”,则不难窥见瘦金行楷体的写法特点。
瘦金行楷体是在瘦金正楷体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一种新字体,其书往往带有随机性,即兴写来,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笔画有尽而其意无穷。学此体者若无正楷体的基础,即极易写得笔划浮滑,结构松散。

瘦金行楷体的基本特点,大约可总如下:
横画勾连,竖画穿插,撇如兰竹,捺如柳叶,转折暗过,合抱外拓,禾傍行书而上挑,心点连属而回钩。
据一般的学习规律,“先楷后行”之后,才有修习草书的可能。

草书无论单字结构,整体布局皆与楷书大不相同,其字体大小不一,布局错落无迹,实在容易叫人有难以捉摸之感。
然而无论怎么千变万化,神出鬼没,草书艺术当中,必然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我们经过一番着力体会,用心忖度,也必定能够追其意趣的罢?
瘦金体楷书、行书、草书,你写到了哪个阶段呢?“笔耕不辍”,必有所获。常来书院,同(长安雅士)薛山长切磋交流一番,进步极速,亦未可知。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长安雅士带大家拜访终南隐士。
西安古琴培训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古琴曲《好汉歌》欣赏
长安雅士点茶礼法教程,每天下午三点直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