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壬午月乙未日(即公元2020年6月20日)。夏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恪遵宪度抄本》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即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所以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汉《周礼·春官》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之风遗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季阳气盛于外。夏至过后,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夏至之后,饮食宜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孙思邈提倡此时“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之物。

宋人周遵道《豹隐纪谈》中载有一首《夏至九九歌》极有意趣: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易·系辞》曰:寒暑相推而岁成。《文子·自然》则曰:“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
寒暑相推,岁月复始,好景相随。秀秀书院二十四节气诗会依旧循例而行。薛山长参与主编的《古诗五百首》日诵一首,眼瞅着亦接近尾声了。如此自汉乐府至当代的一脉诗歌传承,真如珠翠相映,熠熠生辉。薛山长读之讲之诵之记之一番下来,对于诗歌的热爱不免与日俱增:“这么一路讲下去,就该讲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了。”语气里,充溢掩饰不住的许多“自得”之情。

此等自得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显露无余。
的是,如何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亦正是书院坚持“通音律,擅诗词,雅生活”的初衷及主要目的之一罢?

一言以蔽之,其实学习,修行,最终所要达到的,也即是,纵使辨清了“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之后,我们仍愿为趋于“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之境而努力。辩清了,悟透了,遵循二十四节气款款而行,自上古的农耕文明里获得智慧,从此修心,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自然不是难事。诸君以为如何?

秀秀书院庚子岁夏至诗会邀请函,诸君已收知否?(长安雅士)薛山长琴、茶、香、书虔心以待。
西安古琴培训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古琴曲《好汉歌》欣赏
长安小满诗会,吟诗唱赋,品茗抚琴,焚香习字
如果古琴是文人雅士的标配,那么扇子就是才子佳人的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