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祯卿《秋夜试茶》诗曰: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一首诗,道出中国茶道的真谛:“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有云:“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也还是静。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老庄此等“虚静观复法”是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演化于传统茶道中,仍归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普通人对于茶的认识是分了次第的。
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中国四大茶道流派:俗世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贵族茶道。

首先接触的自然是俗世茶道,俗世茶道生发于"茶之味",也许仅仅以解渴,享乐人生为目的。
茶是灵物,然亦可入乡随俗。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闺阁,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行于烟火人间,焉能不带烟火气?

《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芸芸众生,有茶则闲,然闲中自见几分俗世之乐。

雅士茶道要拔高一个层次。文人雅士会将自己茶会雅集的过程用诗词歌赋的形式表述出来,他写喝茶之感,也是拾阶而上的:

卢仝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诗人所倾力描写的,首先是因茶而引发的清爽体感,另外也不乏对佛家道家的一种认识,近乎修行的次第。元稹有《一至七字茶》诗说: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如此铺排,朗朗上口,自然倍显清雅之气,利于传诵千古的。这茶诗的流传程度,与其中境界高低,诗人本身的文化修养是有莫大关联的。文人雅士茶道因此而出。

它完全是基于俗世茶道的一切的生活方式跟应用的内容为主而产生的。
中国文人嗜茶自古皆然。诗文中涉及茶事的汉有司马相如,晋有张载、左思、郭璞、张华、杜育,南北朝有鲍令晖、刘孝绰、陶弘景等;唐以后凡著名文人几乎无不嗜茶者,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还有李白、杜甫,陆羽、卢仝、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宋代写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轼、陆游,还有欧阳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山涛号称有八斗之量,刘伶更是“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锄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识分子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学、留名千秋。作风上渐趋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发展将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担任茶道的主角。

中国文人颇能胜任这一角色:一则,他们可趁职务之便广取名茶。二则,茶中自有“黄金屋”,茶中自有“颜如玉”,当年为功名头悬梁、锥刺股的书生们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他们比别人更通晓茶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茶艺,又有能力著之以文传播茶艺;三则,茶助文思,有益于吟诗作赋。

元代贤相、诗人耶律楚材在《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中云:
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
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芹。
笔阵兵陈诗思奔,睡魔卷甲梦魂赊。
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因为茶助文思,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又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并进而形成中国茶道。文人雅士饮茶,不在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闹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

故此可以说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

另外,真正的文人雅士,此时必然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儒佛道典籍的底子。正如同画工笔画,将各个细枝末梢都明白之后,突然感觉到这个阴暗昏冥的过程,就是64卦或4096卦。回首再捋一遍64卦,捋成八卦,八种色调,然后再捋,捋成四象,再捋成两仪,阴与阳,再捋成“一”。其间化繁为简的过程,即是法,是禅理;儒家,则是化简为繁。

化繁为简,大智若愚之禅理,若果“念念不忘”,自然“必有回响”。从茶的境界里面找得出修炼四禅八定的各种功夫的时候,人的行为动作,语言仪态就发生变化。事茶手法,既可“形而上者谓之道”,亦可“形而下者谓之艺”。然“形而上者”最终要以“形而下者”为表现。茶道,本身其实不过烧水点茶的过程而已。大道至简,正合高僧大德的修炼法门。
因而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千真万确。
《晋书·艺术传》亦载:
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还有一种贵族茶道,或者叫政治茶道。
此时茶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贵族气派。
贵族们不仅讲“茶”,也讲“真水”。唐朝宰相李德裕喜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坛封装,从无锡到长安"铺递",奔波数千里,劳民伤财;
乾隆皇帝曾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之争,"称水法"一锤定音,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
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于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所以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
……..
品诗,品茶,品美女,品文化,品山水,品人生…..诸理皆同,通过一杯茶即可见出思想境界。茶还在其次,人之品性,人格塑造才是第一位。品茶时,诸君皆以圣贤文化为桌上谈资: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佛此类圣人形象被不断提及。品茶,其实是不断理清思想,理清为人之道的过程。谈老子,我们谈的是《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言;谈孔子,自然重在孔子所倡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炼次第,谈佛家,又在于其清静自然,本性自足,明心见性。
所以无论哪种茶道,其目的也不外“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则。
秀秀书院自2008年开始开设茶道课程,每年12期,时至今日,从未间断,大略算起来,已有144期之多,无数的学子,因此习礼仪,美心灵,修德行,初涉“和、静、怡、真”之道,焉知不是因为创始人秀秀老师同薛山长两位忘却尘心,崇尚自然之故?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新茶已备,活火初生。静候佳客如卿。
练古琴主要练什么?
长安雅士为您讲诗词
|